“牌子”不再泛濫成災,會議、文件數(shù)量明顯減少,“指尖上的形式主義”得到整治……《半月談》記者深入湖南10個村蹲點發(fā)現(xiàn),基層干部正從“報表員”做回“辦事員”,從“疲于留痕”轉為“輕裝上陣”。
沒有調查,就沒有發(fā)言權;基于深入調研掌握的情況,更具說服力??纯础栋朐抡劇酚浾叩陌l(fā)現(xiàn):過去村里最多時掛上百塊牌子,如今只有不到10塊;接收上級文件至少減少了一半;各類工作App少了十幾個……隨著各地精文減會、清理掛牌、規(guī)范“督檢考”事項等措施有力推進,基層負擔明顯變輕,效果可謂立竿見影。
變化可喜,但不能掉以輕心?!吨抡Z》有言:“抓落實就好比在墻上敲釘子:釘不到點上,釘子要打歪;釘?shù)搅它c上,只釘一兩下,釘子會掉下來;釘個三四下,過不久釘子仍然會松動;只有連釘七八下,這顆釘子才能牢固。”多年來,對于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,中央三令五申,各地持續(xù)發(fā)力。尤其去年,中辦、國辦印發(fā)《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(guī)定》,首次以黨內(nèi)法規(guī)的形式制定出臺相關制度規(guī)范。各地聞令而動、狠抓落實,取得積極成效。但“釘子仍然會松動”的風險,尤須時刻警醒。從過往“對戰(zhàn)”經(jīng)驗來看,形式主義問題為頑瘴痼疾,具有頑固性、反復性,擅長反彈“回潮”,極易隱形變異,往往“一抓就好轉,一松就反彈”,有的地方甚至陷入了“減負—反彈—再減負—再反彈”的怪圈。
眼下,各地為基層減負成效明顯,但細心深究,有些問題只是“技術性離場”,與真正“退場”尚有差距。比如有的編訂了村(社區(qū))職責事項清單,但一句“工作需要配合”就能讓清單形同虛設;有的取消了部分考核事項,但缺乏跟進評價機制,導致“干與不干一個樣,干好干壞沒人管”;有的要求避免重復填報,但部門間數(shù)據(jù)壁壘“雷打不動”……說到底,基層負擔重是一個綜合性“痛點”,涉及職能交叉、資源錯配、考核不準等難題,更有治理方式單一、工作手段落后、思想作風跑偏等深層癥結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,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。所謂長效,就是標本兼治,深入剖析問題根源,從源頭上減輕基層負擔。各地應更加注重建章立制,及時把好做法好經(jīng)驗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來;要更加注重督查檢查,確保制度落實到位,同時警惕可能出現(xiàn)的新的形式主義問題;要著力改進工作方法、領導方法,堅決打破思維定式,努力鏟除形式主義的生存土壤。
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,切實把面向基層的多頭重復、指標細碎、方式煩瑣的督查檢查考核減下來,讓廣大干部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到干實事上?!扒袑崱倍?,尤為值得深思。
(編輯: 廣州網(wǎng) 龍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