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見,似乎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。每日里,我在居所的小區(qū)、工作的寫字樓以及漫步的街巷間穿梭往來,無數(shù)張面孔如流水般掠過,有的熟悉親切,有的則陌生疏離。這些遇見,仿佛浮萍偶聚,隨即又各自飄散,往往不留痕跡。然而,有些偶然而至的邂逅,卻能在心頭鐫刻下深深的印記。
我曾邂逅一位售賣糖葫蘆的老者。那是一個冬日傍晚,天色已晚,街燈初上,他靜靜地站在街角。他不吆喝,只是靜靜站著,目光雖渾濁,卻透露出溫和。我買下一串糖葫蘆,他顫抖著手從柜中取出,遞給我時,忽然問道:“年輕人,你可知道這糖葫蘆的來歷?”我搖了搖頭。于是,他便絮絮叨叨地講起了這手藝的傳承,從他父親那里學(xué)來,而他父親又是從祖父那里繼承而來。隨著話語的流淌,他的眼睛漸漸亮起,背也似乎挺直了幾分。最后,他嘆了口氣說:“如今兒子不愿學(xué)了,說是賺不了幾個錢,要去打工。”
我咬了一口糖葫蘆,外脆內(nèi)軟,酸甜可口。老者看著我品嘗,臉上浮現(xiàn)出滿足的笑容,仿佛我的每一次咀嚼都是對他一生手藝的最高贊譽。那一刻,我恍然明白,我買下的不僅僅是一串糖葫蘆,更是一個人畢生的執(zhí)著與記憶。此后,我常去光顧他的攤位,直到有一天,老者不見了。詢問鄰攤,才知他病了,再后來,便杳無音信。
有些遇見,便是如此。你以為還會有無數(shù)次再見的機會,卻不知那一次轉(zhuǎn)身,便已是永別。
我又想起大學(xué)時的一位老師。他教授古代文學(xué),講課枯燥乏味,常常照本宣科,學(xué)生們多在課堂上打瞌睡或看閑書。一次課后,我因忘拿書返回教室,卻見他獨自站在窗前,手中捧著課本,用一種與課堂上截然不同的、飽含深情的語調(diào)吟誦著李白的詩篇。夕陽透過窗戶灑在他身上,為他鍍上一層金輝。那一刻,我猛然醒悟,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,都有屬于自己的熱愛與執(zhí)著。
自那以后,我開始認(rèn)真聆聽他的課,竟也漸漸領(lǐng)略到古代文學(xué)的魅力。我常想,若非那次偶然的遇見,我或許永遠(yuǎn)無法知曉他嚴(yán)肅外表下那顆熱愛文學(xué)的心。
遇見一個人,便是遇見一個世界。每個人都是一本厚重的書,我們匆匆翻閱幾頁,便以為讀懂全部,殊不知錯過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。
生活賦予我們的遇見,有時是糖葫蘆老者的堅守,有時是文學(xué)老師的另一面,有時只是一個眼神、一個微笑、一句問候。這些遇見如同流星劃過夜空,短暫而璀璨。
我漸漸學(xué)會珍惜每一次遇見,因為深知它們可能不會重來。即使是短暫的相逢,也可能在不知不覺間,改變了我的生命軌跡。
(周廣玲)
(編輯: 廣州網(wǎng) 龍煜)